11月24日至25日,“2023数智赋能的应用语言学发展与创新论坛”在我校举行。本次论坛由我校银河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及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利兹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日本神户大学、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十位专家学者作论坛主旨发言。
6163银河.net163.am党委副书记祝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沈雅琼、银河院长陶涛出席开幕式。论坛开幕式由银河党委书记刘建伟主持,6163银河.net163.am党委副书记祝欣、银河院长陶涛分别致辞。银河师生及众多在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有建树、有心得的中青年学者参加会议,共同就数智赋能的应用语言学发展前沿问题开展学术交流。
祝欣指出,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赢得历史主动和战略主动的重大机遇。他希望参会学者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立足全球视野、担当时代使命、深化科学研究、坚守育人初心,积极拥抱数智时代并主动回应其带来的变化与挑战,因时而动、随事而制,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转型“变”中“不变”,在“不变”中求“变”,携手前行、共谋发展,为数智赋能的应用语言学发展与创新启迪新思路、创设新路径,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新的更大贡献。
陶涛介绍了学院办学基本情况,并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给传统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阐明了举办本次论坛的目的和意义。她希望本次论坛能让与会学者在数智赋能的应用语言学发展前沿问题交流中碰撞思维、在助推人工智能与应用语言学的融合发展上互为启发,实现共谋、共享、共赢。
在主旨发言中,10位专家学者围绕AIGC浪潮下的外语教学改革、ChatGPT与二语习得研究、数据驱动的语言应用研究、数智化背景下的语言数据库建设等议题进行阐述;探讨如何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助推人工智能与应用语言学的融合发展。
25日上午的主旨发言分别由华中师范大学闫春梅教授、武汉大学程向莉博士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张峻峰教授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雷蕾教授以“AlphaLexChinese:汉语词汇复杂度测量工具与运用”为题,介绍了团队开发的“AlphaLexChinese汉语词汇复杂度测量工具”这一新兴产品,简要解释了测量过程中所用到的算法及其含义,还创新性的引入了“熵值”这一概念作为衡量数据稳定程度的指标,指出AlphaLexChinese在测量二语学习者水平和进展和衡量文章可读性水平上成效显著,对促进教育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雷蕾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细致地解释了构建测量工具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专有名词,对在测量工具构建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们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李国芳教授以“数智时代的儿童电子产品使用和中英双语习得研究”为题,她以移民和在加拿大出生的中国孩子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数据细致分析了后疫情时代的儿童电子产品使用情况,指出疫情后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时长大幅上升,由此展开对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和语言学习关系的调查。调查指出,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园孩子的英语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外,家长对儿童电子产品使用体现出的不同态度引人深思;李国芳教授表明,科技只是一种工具,它的优劣取决于家长是否学习如何利用它来激励孩子对语言的学习。发言生动有趣,对双语学习者意义非凡。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陆小飞教授以“Corpus-based genre pedagogy meets generative AI: Principles, applications, and new opportunities”为题,以先前传统的体裁分析研究和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为切入点,指出现有的体裁分析研究和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往往把不同体裁的修辞结构和语言特征分开来看,对比说明了基于语料库的体裁分析(CGA)对于系统性揭示语言特征和修辞功能间联系对于提高学习者体裁能力的优势所在。把CGA活动设计的过程总结为“四步法”,发言浅显易懂。以对ChatGPT的实际应用为例,指出了提高语料库准确性的措施;举例说明了在CGA活性设计中整合生成AI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的后续研究方向。
香港大学Clarence Green博士以“Data-driven large-scale language modelling using online digital data”为题,详细介绍了数据科学这一语料库语言学和语言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以从儿童图书中获得语言数据建立语料库的可行性为例,说明如何使用“数据科学+人工智能”这一解决方案进行新型语料库的研究。指出为语言环境建立大型语料库的困难性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法。以语料库分析出的数据说明了不同文本类型改变语言环境的方法和该技术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复旦大学郑咏滟教授以“数据驱动的语言应用研究和方法范式转移”为题,以大数据思维重新结构并重组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用数据间的相关性取代原来的因果关系,以帮助我们得到问题的答案。由此提出数智时代的语言研究需要更关注从真实语料中发现人类语言的规律和模式。此外,她还从大数据和量子力学的相似性入手,在主旨发言中创新性的提出了要用“量子思维推动范式转移”的观点;指出语言是复杂的自适应系统,而语言的发展是非线性的涌现过程;采用量子思维方式可以促进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细致探索。
25日下午的主旨发言分别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张峻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梁林歆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阮全友教授主持。
同济大学沈骑教授以“数智时代语言规划研究的范式转换与方法创新”为题,指出现有两大研究范式:经典或新经典主义研究范式和后现代批判主义研究范式还存在如缺乏鲜活语言数据等不足。梳理了语言规划研究的范式变迁:语言问题观视域下的经典主义范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宏观语言规划研究路径,而语言权利观视域下的批判主义范式形成了微观语言规划研究路径。说明了数据驱动的语言规划研究在语言结构、语言功能、语言资源三方面的意义所在。体现了语言规划学科的重要性和前景。
浙江大学滕琳教授以“AIGC时代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挑战与机遇”为题,说明了在教育4.0时代-新教学范式的大背景之下,外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她从“发文数量、发文国家、发文期刊、关键词共现、研究类型、研究理论”六个部分展开讲述智能时代外语教师研究。对比国内外教育转型的对比研究,说明国内人工智能主要关注点在于教师自身的内在心理机制,AI发展还处于非常初期的探索阶段。重点介绍了热点话题“数字素养”,从国内、国外外语教师数字素养研究起,并指出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探索深度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如态度转变、策略革新等未来启示。为新时代外语教师专业的发展表达了美好祝愿。
利兹大学王斌华教授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口译实践、教学和研究,新技术、新课题、新方法”为题,指出诸如ChatGPT和Bing Copilot等新兴软件对翻译事业的影响与促进作用。提出计算机技术在促进口笔译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和远程同声传译技术的优缺点所在。此外,王教授以ChatGPT为例,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学习第二语言的辅助增强作用。在口译实践中,AI技术的辅助可以分为译前译中译后三个部分,在译前:作为知识、梳理、检索助手,能够将常用的术语库整合在一起;在译中:能够自动识别术语,生成术语库;在译后:进行summary总结,可以作为分析的知识树。谈论完AI的应用后,他同样也指出AI的不足,可能会出现错误、抄袭、偏见等问题。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应该取决于人类自己如何看待和应用人工智能。
神户大学Shin’ichiro Ishikawa教授以“An interface of data and education: What learner corpus tells L2 teachers and learners”为题,指出第二语言教学存在的困难之处,即其往往依赖于教师个人难以推广的感觉与经验,而缺少解决亚洲英语学习者普遍问题的方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只有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才能识别学习者普遍问题的观点。介绍了针对亚洲英语学习者建立国际语料库网络的ICNALE计划,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了来自中日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使用上的区别,针对亚洲学习者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相对的改进方案。说明了人工智能对LCR的影响和相关对策。
曼彻斯特城市大学Dawn Archer教授以“Carving out a continuing place for corpus linguistic methods in an increasing AI world”为题,基于近期对1600余名研究人员进行名义调查得出的数据,阐述了研究人员们对人工智能的不同态度。详细介绍了语料库语言学及相关学科如何在帮助教育工作者评估学生是否以加深理解的方式参与语言识别方法方面发挥持续作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用于教育目的的CL方法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软件从数据集中检索语言模式,还要展示他们所收集的模式的意义。她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例,说明了用户对数据进行自我解释的重要性。
本次论坛由6163银河.net163.am吕奇教授作总结发言。吕奇对本次论坛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本次论坛是践行党的二十大重要精神、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方案、落实国家关于新时代教育改革政策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是积极推进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的有益尝试。他指出人类要与AI融洽相处,人文为本,数智赋能,拥抱AI,共赴未来。
据悉,本次论坛的青年学者论坛在11月24日先期举行,组委会在众多论文中遴选出25篇,按照主题相关度分设“语言分析与计量研究”、“语言教育与教学研究”、“翻译、文化与文学研究”等3个分论坛展开学术交流。
(审稿:刘建伟)